昆明十三届民族运动会闭幕:赛场传技艺 团结花常开
10 月 25 日,寻甸县民族团结进步广场的掌声与芦笙声交织回荡,历时 7 天的昆明市第十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此圆满落下帷幕。当寻甸县代表将沉甸甸的会旗交予组委会,再转交至下届主办地禄劝县时,飘动的旗帜不仅见证着赛事的落幕,更承载着 1452 名各族健儿的拼搏记忆与民族团结的深厚情谊。
本届运动会以 “寻梦活力赛场・甸育团结之花” 为主题,成为 “团结花开 幸福春城” 城市品牌最生动的注脚。18 个代表团从昆明各县区汇聚而来,带着哈尼族的棕扇、彝族的火把、白族的三道茶,在 12 个竞赛项目与 1 个表演项目的 114 个小项中展开角逐,最终诞生 127 块金牌。这些奖牌背后,既有专业的竞技较量,更藏着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 —— 抢花炮的泥地里藏着苗族、彝族先民对丰收的期盼,射弩姑娘的精准眼神延续着山林狩猎的生存智慧,高脚竞速的竹竿上承载着水乡民族的迁徙记忆。
赛场上的拼搏从不缺少动人瞬间。嵩明县的张文福与张开宏这对 “亦师亦友” 的陀螺搭档,在男子双打比赛中以娴熟技巧夺冠,老艺人的沉稳与年轻人的灵动在方寸陀螺上碰撞出传承的火花。晋宁区那个在菜市场卖辣椒的汉子,每天凌晨五点收摊后坚持训练,最终捧回的金牌里,混着包谷酒的醇香与田埂的泥土气息。更令人动容的是超越胜负的温情:回族选手摔跤擦伤膝盖,全场各族观众默默让出通道;纳西族大爷盯着 “民族互助” 照片驻足半小时,想起如今与汉族邻居共庆除夕的温暖往事。在这里,奖牌数从来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,有人即便未获奖,也因首次公开表演本族舞蹈而笑得合不拢嘴。
赛场之外,文化交融的画卷同样鲜活。民族大联欢上,彝族火把照亮笑脸,苗族芦笙引来合唱,不会说汉语的老人跟着节奏拍手,陌生人间端起茶碗便成了朋友。寻甸县将赛事与本地风情深度融合,赛道边的村民小摊上,包谷粑粑、酸菜汤的香气萦绕不散,老板娘拒收运动员帮忙洗碗的好意,转天便收到 “酸菜传下去了” 的暖心纸条。非遗展区里,彝族老太太手把手教汉族小姑娘绣花,没有镜头记录却定格成最真实的文化传承;初中课堂搬上看台,学生在观察日记里写下 “比刷短视频爽”,让传统体育在年轻心中扎下根。
闭幕式上的颁奖环节简洁而庄重,团体总分奖与体育道德风尚奖的荣誉,既是对竞技实力的肯定,更是对团结精神的嘉奖。会旗交接仪式上,禄劝县的宣传片播完,全场运动员手搭肩膀围成一圈,山风吹过,有人悄悄红了眼眶 —— 这不是落幕的伤感,而是对下一场相聚的期盼,对文化传承的笃定。
beats365,beats365,beats365官方网站,beats365亚洲版官网7 天的赛事,早已超越体育本身的意义。它是濒危传统项目的 “急救站”,让吹枪、打磨秋等仅存少数传承人的技艺重回公众视野;是民族团结的 “练兵场”,让 “相互尊重、团结和谐” 从口号变成碗筷相碰的温度;更是文化传承的 “接力棒”,让年轻人读懂祖辈的生存智慧。当运动员们把花炮、吹枪放回村口旧木箱,当孩子们开始在院坝里学戳陀螺,这场运动会的真正成果才刚刚显现。
会旗已交,情谊不散。正如那碗呛得人咳嗽却忍不住再尝的烤豆腐,这场运动会留下的味道,会在岁月里慢慢沉淀 —— 沉淀为各族群众心中 “团结” 的具象记忆,沉淀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生动实践,更沉淀为 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 在春城大地上的深深扎根。下一站禄劝,2029 年的约定,正等待着更多人续写传承与团结的故事。